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学科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17/11/28 阅读数:440

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

陆国栋

摘要:本文以为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应该实现三个转变,小学从“听话”课堂转变为“素质”课堂,中学从“分数”课堂转变为“知识”课堂,大学从“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将教学改革分类为三个基本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三种模式,即研讨引入模式、考试切入模式、硬件介入模式;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举措,包括改变传统质量观、改变学评教方式、改变教师打分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知识;素质;能力;改革模式;改革举措

1、不同教育阶段教学方法简析

小学、中学、大学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与考试结果的关系如何处理?的确应该深刻反思。有人评价我国的小学是“听话”课堂,中学是“分数”课堂,大学是“知识”课堂。在大学的“知识”课堂中,教材是知识的承载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的文字形态的呈现(教材),转变为口头语言方式的呈现,教学过程成了知识的解释与记忆的过程,师生双方均不够重视学生课外的主动学习,考试结果成了知识记忆和复现的评价。于是,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喂食”,老师将教材“知识”放进自己的嘴里嚼得烂烂的,准备成标准“套餐”,然后掰开学生的口,填进他们的肚子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胃口大的会饿坏,胃口小的会撑坏,口味不对的会倒胃。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保证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

显然,小学的“听话”课堂和中学的“分数”课堂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现在大学的“知识”课堂有向中学的“分数”课堂方向发展的趋势,唯分数、唯积点,这是非常可怕的。小学应该是“素质”课堂,中学应该是“知识”课堂,大学则应该是“能力”课堂,从而实现全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培养,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革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大学阶段的教学方法改革。

2、教学改革的三个基本关系

教学改革可谓千头万绪,但就其根本上看,可将其分类为三个基本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2.1教与学——教学观念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教与学是学校最基本的关系,涉及教师与学生、教书与学习、学校组织教与学生选择学等诸多方面,现阶段的主要抓手可以认为是学分制。学分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集中表现在选专业、选课程与选进程,当然由于进入大学前我们的学生都是被抱着长大的,过多的给予选择的自由或许不一定有利,需要把握适当的度,要给学生足够多的学业指导。同时,实施学分制必须有若干基本要素,一是按学分收费,二是提供足够多的课程,三是校区应该适当集中。

2.2统一性与多样性——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培养模式往往涉及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传统上我们往往喜欢用同一个模子塑造人,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人,实际上我们应该鼓励每个个体张扬个性。现阶段的主要讨论可能集中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未来也不适宜完全过渡到通识教育,而是应该两者并重,其比例应因校、因学科等情况而有所区别。

2.3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培养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由于知识传授易于实现、付出不多、易于考核,在我国高校较为盛行。笔者认为,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从而达到师生互动、课内外互通、结果过程互融的新境界。

3、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模式

3.1研讨引入模式

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有效途径是引入研讨,浙江大学于 2005 年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中国大学教学》在 2009 年 11 期中作过专门介绍[1]。浙江大学进一步于 2010 年推出通识核心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1)转变模式,大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即教授为 100 人左右的大班授课 2 学时,几天后另外 2 学时分成 3 个小班由助教主持组织研讨,授课教授参与,课外再有 2~4 小时用于阅读原典和撰写读书报告;(2)单设模块,2010 级开始的学生每人修一门通识核心课程才能毕业,课程目标是引导成人、培养人格、激发思维、提升素质;(3)改变评价,教师经申请可直接认定为优秀,不用参加传统的学评教,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形成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4)改变评分,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成绩正态分布,峰值在 75 分左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一半。

学习有了深入过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们就是想改变目前课程含金量低的现状,将“水”课变“金”课、“死”课变“活”课、“木”人变“思”人。

3.2考试切入模式

考试方法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切入可以有效撬动教学方法改革。如何将 2 小时考试拓展到 2 天、 2 周、2 个月,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作者提出并实践了“三自模式”,即“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2],并于 2010 年在“工程图学”荣誉课程授课中又提出了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新做法,即在投影基础部分,除常规规定练习外,先完成 10 道难度基本相同且难度较大的附加题目,再要求自主设计 5 道题目,并且在最后的总分成绩中占 5 分左右,自主设计的题目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难度上,5 道题目难度与 10 道附加题接近,若有题目特别简单,不给分还将倒扣分;表达上,如果 5 道题目均采用计算机绘制,则额外加 1 分;创新上,如果标明某题为完全自主设计题目,且得到确认则额外再加 1 分。

显然,学生要完成这 5 道题目,至少需要搜索数十个题目,这不仅要求学生会做题,还迫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题目的难易程度,同时又促进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巧的掌握。对于完全自主设计题目的学生而言,若要达到题目的完全自主设计,学生不得不查阅、比较分析更多的已有题目,如果学生确实综合了点、直线、平面等诸多要素以及平行、垂直、相交、交叉等诸多位置的各种情形,无疑在投影基础这部分内容中,站到了更高的境界,这也是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这一方法我们称之为“自主设计、自我命题,自我测试”的“新三自”模式。

3.3硬件介入模式

同时,我们研制了一套师生互动互感教学反馈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实时反馈,硬件上由学生应答卡、教师遥控卡和射频接收器组成,软件上主要包括信息的收发,数据统计和多媒体显示组成。射频接收器很轻巧尺寸不大,可由教师随身携带,教师遥控卡和学生应答卡均只有手机大小有可能加速产生教学新模式,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进程,师生互动平台体系有可能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多媒体手段与师生互动平台体系比较而言,从单纯软件过渡到软硬结合、从单向播放过渡到信息反馈,从单一功能过渡到集成互动,从而打造高效互动、可移动的电子化教室。电子化教室具有点名功能,即可自动检测学生到课情况;具有互动功能,教师给出题目学生作出选择,可立即统计选择结果,并可随机在回答 A、B、C 答案的同学中选择学生提问,有利于提高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增强课堂学习的互感氛围,具有互感功能,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数量和品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实时诊断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措施和进程;具有反馈功能,检测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所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知识输出水平;具有评价功能,教学过程的评价,有助于掌握教学动态,改进管理办法,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匿名功能,匿名应答,匿名评价,如实反映敏感问题的情况。

学生可以电子举手,方便学生即时课堂提问,教师可以离开讲台,在教室的任意位置遥控计算机教学。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设计好题目,激发学生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时时处于紧张和参与状态,可以引发学习的兴趣。

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举措

4.1改变传统质量观——从讲清讲透到互动思考

众所周知,一直强调高中以前的素质教育,恰恰说明高中以前素质教育的缺失,以及要推进素质教育实在非常困难,而在大学课堂要进行各种改革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质量观。一堂课 45 分钟,下课铃响刚好画上圆满句号,讲课很细很清晰往往被认为是一堂好课,事实上,下课铃响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的省略号,讲课过程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才是真正的好课。

国内一个实际的现状是,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缺乏本质区别,经过 12 年应试教育洗礼的中学生对传统模式具有深深的反感,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后,大学课堂并没能带给他们新鲜的感觉。作者不认为国外的教学一定是先进的,但国外教师对教学的热心、对教学的投入可能远胜国内,国外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对学习的兴趣远胜国内。因此,摆在国内高校教师的朴素任务是,如何使得高校课堂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创新人才。

4.2改变学评教方式——注重“教”的评价到关注“学”的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的学评教曾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目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C渎雁襸詫颠?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