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课堂教学

您的位置:首页 > 课堂教学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11/11 阅读数:406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

摘要:“互联网+”战略在为远程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在变革取向上为远程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但远程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互联网+”所指向的教育变革价值取向还有一定差距。“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中国远程教育之前发展所坚持的在既有教育框架内强化完善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因为中国远程教育在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上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单纯依靠技术支撑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质量保证体系的缺失,导致中国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远远落后于其实际办学水平。因此,需要探索改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服务模式应该走向公共服务的新范式。当然,“互联网+”推动的教育变革亦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教育领域、类型以及不同地区惟有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尝试,才能探索出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应有之道。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远程教育;教育新生态;公共服务模式;发展建议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次会议通过的《乌镇倡议》也强调,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浸入,推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着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一种新的“互联网+”生态正在形成。正是基于对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巨大作用和变革潜能的充分认识与把握,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了“互联网+”十一项重点行动计划。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提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便已开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并作为“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同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等4所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标志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正式启动。时至今日,我国共有68所普通高校和6所开放大学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我国的典型探索实践,远程教育经过15年发展,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但已有的远程教育毕竟是在既有的教育体制和框架内进行的有限试点与探索,其改革的程度与范围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其价值取向也与当前“互联+教育”推动教育整体变革的改革逻辑与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给中国远程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爱尔兰]德斯蒙德·基更(1996).远距离教育基础[M].丁新等.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6-43.

[2][美]克莱·舍基(2011).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M].胡泳,哈丽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

[3][英]约翰·丹尼尔(2008).巨型大学与知识媒体——高等教育的技术策略[M].丁兴富.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43-61.

[4]陈昌曙(2012).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74-87.

[5]陈丽,林世员(2014).MOOCs“飓风”现象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3):3-7.

[6]陈丽,郑勤华,谢浩等(201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9-18.

[7]郭晓明(2003).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1-18,41.

[8]韩洪文,田汉族,袁东(2012).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9):67-72.

[9]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2013).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6):3-10.

[10]李秉德(2001).教学论(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