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学科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育

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11/13 阅读数:429

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摘要:起源于实体经济领域的“互联网+”,正在强力渗透和变革着教育领域,不仅将重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还将重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此中争论颇多,已经涉及“互联网+”教育的本质问题。在对此展开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本文从重塑教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变革运行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学习分析等方面刻画了“互联网+”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发展路向,以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促进“互联网+”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逻辑内涵;发展路向

1“‘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要厘清互联网+”教育,我们必须再回到对互联网+”的内涵认知上。就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现有观点来看,对互联网+”的理解应该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正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的那样,“‘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1]。当然,这是来自政策制定者的理解,其特点是重资产+技术,着眼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工业,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从而提振当前我国不景气的经济;二是刺激新型消费,旨在通过电子商务进一步改造商品流通模式,推动内需及外需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第二种理解是来自互联网企业(主要是BAT三巨头)的认知。其中,腾讯对互联网+”的定义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12]。阿里巴巴所认为的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13]。而百度方面则认为,互联网+”计划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这种理解的特点是轻资产+服务,不管是腾讯、阿里巴巴,还是百度,最后都是数据+”。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数据企业,数据将成为企业的直接财富、创新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的观点或许对此种理解有所回应,他认为,互联网+”泛指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从互联网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延伸、渗透,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14],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互联网及数字技术能够嫁接到更多的传统行业,必将大大推动经济社会有质量的发展,进而释放出更多数字化红利。

不管如何理解互联网+”,其中的“+”都并非加法,而是逻辑内涵极其丰富的。我们说互联网+”各个行业,并不是它与各行业的简单连接,而是通过双向连接,产生互动、渗透、协同、耦合,最终出现大量像化学反应一样的创新和融合。所以,结合以上两种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于互联网+”教育,我们其实应该这样来理解:首先,要把互联网+”教育看作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它回答的是教育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如何进行耦合渗透互联互通的。其次,我们应把互联网+”的思维主动或被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它回答的是人才培养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实现互链互补互动互融的。第三,互联网+”的实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模式以及办学模式创新,它回答的是教与学、学校和社会、供给和需求之间如何实现多维对接立体协同的。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知,那么互联网+”教育就可能流于形式,其真正的价值取向和功能作用会大打折扣。

2互联网+”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发展路向

互联网+”提速了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互联网+”作为发展范式而驱动人才培养这一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的互联网+”教育正当其时。但是在当前发展环境下,要想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的滞后,也有中观层面的管理机构和发展指导的缺位,还有微观层面的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培养模式等实现条件不完善,根据前述有关学者进行的研究以及本文对此所做的实践考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互联网+”的认识比较浅显,不能突破工具观来整体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构成互联网+”技术应用体系的云+网+端的基础设施方面整体还比较落后,大数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难度较大;现有教育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存在壁垒;传统教育机构大都是在教育体制内办学,普遍缺乏从传统教育向互联网+”教育转型的动力;教育机构的内部组织架构及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较明显,存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泛化问题;对学习的研究不足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及学习模式创新不够,未能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成效评价手段比较单调,缺乏弹性和个性;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还不适应需要主动学习、混合学习、分享学习等特征的互联网+”教育。这些因素都势必为发展互联网+”教育或者加速传统教育的改革创新带来现实阻滞。

3、结语

互联网+教育必然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基于当前的理论认知和教育发展逻辑,我们认为互联网+”之于教育是作为一种发展范式而存在的,远远超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是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耦合、相互渗透,是互联网对教育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如果客观地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现实,二者的融合还处于教育服务的外围,其融合共生还面临着诸多困境,而且因为理念认知的不足,互联网+”尚未渗入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和办学模式中,还停留在浅层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内涵与外延被不断拓展,推动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创新会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基于此,我们必须沿着互联网+”教育的实践逻辑及发展路向,逐步破解理念认知、法律法规、基础设施、运行机制、办学模式、学习分析等方面的困境,结合自身实际、优势和特色,积极地开展互联网+”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2]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49~55

[4]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5]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5,(7):31~34

[6]刘云生.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0~1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