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课外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课外天地

“新工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与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11/24 阅读数:430

“新工科”建设的整体布局与进展

摘要强国崛起必需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必需一流高等教育;历次工业革命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为后发国家建设一流高等教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济、应对未来战略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

关键词新工科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新工业革命

“新工科”建设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新工科’这个口号已经叫响了,得到了产业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下一步要深入推进,把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这些问题解决好,打造好卓越工程师的摇篮”。

(一)“新工科”建设的主要进展。

经过充分的酝酿,教育部组织成立了高规格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推动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三部曲”,凝聚了“新工科”建设的广泛共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复旦共识”主要解决认识问题,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核心理念。

“天大行动”主要解决方法论问题,提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这“六问”,回答了“新工科”建设的行动路径和条件保障。“北京指南”主要解决项目和政策支持问题,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引导各地各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多元探索;回答了“新工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即加快建设“九个一批”: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一批多主体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建设一批跨学科的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当地产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新工科”建设改革成果。

两年来,“新工科”建设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布局:

1.专业布局。

推动各地各高校增设新兴领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2018年,全国新增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点60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点250个,新批准设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专业。2019年,38所高校申请设立人工智能新专业,还有108所高校申请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233所高校申请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00所高校申请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36所高校申请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6所高校申请设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2.项目布局。

组织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和专家组审议,首批认定612个项目,其中综合改革类项目202项、专业改革类项目410项,分30个项目群加速推进。以项目群为平台,定期组织交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组织召开的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项目交流会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项目取得明显进展,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高校布局。

分别成立了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和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专家组和工作组,充分发挥其“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作用,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交流研讨等,统筹推进本领域“新工科”建设。推动工科优势高校对工程教育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综合性高校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4.资源布局。

推动相关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了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智能制造专业联盟、能源电力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等,汇聚产业界资源,支持“新工科”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还鼓励高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将“新工科”建设列入产业和人才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3]吴爱华,等.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44-48.

[4][7][8]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5]UNESCO.RethinkingEducation:TowardsaGlobalCommonGood?[R].2015.

[6]RUTHGRAHAM.TheGlobalStateoftheArtinEngineer-ingEducation[R].2018.

[9]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人工智能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应对(上)

[9][10]李德毅.智能时代的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5-10.

[13]王宝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精神[J].高校教育管理,2018(1):41-47.

[14]张勇.文化·融合·多元:新工科建设的三重向度[J].重庆高教研究,2018(4):91-100.

[15]马楠,等.智能时代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69-172.

[16]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1):56-64.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