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学科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教育

博物馆教育的地位提升与环境变迁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12/8 阅读数:334

博物馆教育的地位提升与环境变迁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博物馆逐步将教育作为其首要职能,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博物馆和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博物馆正在走向融合。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桥梁,应当在跨文化交流、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有更大作为。博物馆教育应当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该文从科学技术普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优秀文化传承等不同视角出发,结合多个案例,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机制创新、博物馆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的主要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

(一)“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

博物馆(Museum)通常是指保存自然或人工制品或其他具有艺术、文化、历史或科学价值的重要物品并且可长久或暂时性向观众展示的机构。博物馆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人类文化传承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教育机构,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在内的封闭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与文化、科学教育相关的露天场所。为了研究方便,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人们也将上述机构统称为“场馆”[1][2],本文中所研究的博物馆就是这类场馆——广泛意义上的博物馆。长期以来,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一直被世界各国视为本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速度与规模的加大,包括学校博物馆在内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利用与发展又一次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收藏、陈列、研究等功能上,例如我国文化部2006年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就将博物馆定义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对其提升教育功能的认识与诉求日益加强。在国务院颁布并于2015年3月20日起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在这里,“教育”功能被提到了博物馆三大功能之首,博物馆教育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

上述《博物馆条例》中,除了对于博物馆定义的完善、阐明博物馆的教育对象,还对开放时间、展览内容、展览排期、教育活动等做了详细规范,提出了博物馆观众年龄层次划分的概念,并特别关注将未成年人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上述工作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也符合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

(二)新技术推动博物馆和学校学习环境的虚实融合

近年来,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熟悉的学习环境正在逐渐由“实”变“虚”。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数字校园演变为智慧校园,数字化博物馆向着智慧博物馆发展,虚实融合的博物馆学习环境、学校教育环境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3]。在这里,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虚实融合。狭义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建立在物联网的技术基础之上,是指一类通过传感器设备识别、获取真实环境中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客观信息,通过互联网将基于课堂和社会的真实学习环境与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虚拟学习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学习环境[4]。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教育环境等都属于虚实融合学习环境的范畴。

我们分别以学习环境(虚实环境、虚拟环境)和又能发挥网络虚拟环境下资源丰富、便于协作、分享、互动的优势。无论是从学校教育还是从博物馆教育的环境来看,人们不仅要重视网络中的虚拟环境中的学习,也应关注在学生切身感受的、经验的真实环境中开展学习。

随着新兴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博物馆或学校中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以高等教育为例,W.Sellers和K.Souter(2012)对于学习环境(空间)的复杂性进行的学习形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作为坐标轴建立起坐标系,常见的各类学习活动分别位于该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之中该图直观地体现了学校和博物馆中主要的各类学习活动所处的学习环境及其表现形态。学校教育活动和博物馆教育活动分别位于该坐标系的上部和下部。从坐标系上半部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开展了混合式学习或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从坐标系下半部不难看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博物馆中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既包含有传统课外学习的方式,涉及游戏化学习、碎片化阅读等虚拟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也包括了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教学环境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教学环境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为了有效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扬长避短,发挥综合优势。事实上,现实世界中的教学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体验,在提升学习者情感和动机方面要优于虚拟的网络环境;虚拟的网络平台和工具则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大大拓展学习者的探究与学习领域。现实的学习情境与虚拟学习情境的融合既能发挥现实环境下动手动脑利用真实数据进行科学探究的优势,学校教育所存在的三类学习空间:物理空间(生活经验的具象化)、虚拟空间(人的思维感知)、政治空间(实现社会构想),它们相互交叉和重叠。例如“大学校园”是一个具象的物理空间,“学与教”是一个人际间开展教学交互的虚拟空间,而“课程”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描述空间表现的政治空间。上述各个空间的交集是一个渗透整合多样性的“潜在空间”,为了充分发挥“潜在空间”的作用,可以通过交叉、整合“物理—技术—虚拟”诸多要素,来兼容具体的学习需求和相关的学习要素。

通过使用博物馆、学校配套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从多角度来学习课程,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结合,使得学校教育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同时,对于那些与博物馆展品密切相关的学校课程知识内容,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学习配套资源,发挥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储备优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支持学校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剑平.虚实融合视野下的场馆学习与文化传承[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2015[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

[2]Museum.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D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seum#cite_note-1,2015-1102.

[3]张剑平.虚实融合环境下的适应性学习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张剑平,许玮等.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9.

[5]M.Keppell,KaySouter,MatthewRiddle.PhysicalandVirtualLearningSpacesinHigherEducation[M].Pennsylvania:IGIGlobal,2011.

[6]Adams,J.D.Thehistoricalcontextofscienceandeducationatthe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J].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2007,2(2):393-440.

[7]Bell,P.,Lewenstein,B.V.,Shouse,A.,etal.LearningScienceinInformalEnvironments:People,Places,andPursuits[J].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9,43(1):66-68.

[8]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4):40-43.

[9]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8):5-11.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