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教学实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程建设理论与路径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19/12/26 阅读数:1144

《宏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程建设理论与路径研究

摘要MOOC+SYOC为主的线上线混合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教学技术改革的趋势木文系统梳理了打造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理念和实施路径,提出宏观经济学“金课”应当具备改造为具有“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一度为基础、深度有拓展”的课程内容,“无中心、分享化、主动性”的教学手段和“过程化考核”的考核方式等立体化教学体系,并通过实施证明和问卷反馈发现SYOC课程体系改造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MOOC+SYOC

在数字经济全面到来的时代,教育技术也在发生口新月异的变革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模式(Small Yrivate OnlineCourse, SYOC,微课(Micro Lecture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一系列教学模式不断涌现,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趋势、SYOC的定义如下: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实现MOOC与校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舍恩伯格,教师能从小规模的学习群体中分析学习者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SYOC的小众化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

基于以学生中心的理念改造传统《宏观经济学》,实现“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构建“广度与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综合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线引导式教学方法,设置线上+线多元化考核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培养经济学逻辑思维,具备基木的经济学分析能力

1、采用SPOC模式建设宏观经济学“金课”的意义

1.1采用MOOC+SYOC模式将《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抽象、理解困难,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通过线上线混合模式,使知识传授目标通过线上MOOC来完成.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经济学分析能力培养通过实体课堂来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1.2采用MOOC+SYOC模式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内涵提升为“广度为基础、深度有拓展”的课程内容体系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概念较多、知识点堆砌但内容陈旧,有广度无深度、通过线上线混合模式再造课程体系,线上MOOC保证课程完整胜,线SYOC通过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过程考核等方式实现“学习深度”的挖掘,引导学生从对经济学的浅层理解过渡到深入理解

3.采用MOOC+SYOC模式可以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线上MOOC课程的特点在于知识零散化和学习灵活性,不能完全满足《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的构建、通过在线综合运用串联知识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等将知识体系构建为递进式课程结构,并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过程化考核,能够有效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2SPOC课程建设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主要文献集中于阐述SYOC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与现行教育模式如何进行有效对接、曾明星等(201幻建构了基于SYOC+翻转课堂模式的深度学习过程和深度学习模式,提出通过翻转传统教学流程,变革教学结构,注重学习情境、以及设计反思.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问题解决、晓跃等2019从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的角度,提出了S1'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三主体、六动机、三维度和三环节的学习支持服务构建模式,提出S1'OC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在线学习动机为出发点,提出、选择并通过反馈来优化学习支持服务实验结果表明,Sl'OC平台若只提供满足学习者最低需求的视听媒体资源,则小具有普遍适用性,应当关注学习风格偏向性导致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效果的显著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主要关注Sl'OC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的应用薛云和郑丽2016构建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基于Sl'OC翻转课堂”的“四个三”教学模型,提出S1'OC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的平台、阶段、步骤和环节徐琳(2018构建了基于负动机影响因子的S1'OC+翻转课堂”生态系统英语教学模式,提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动态学习教学模式,改苹人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吴九占和郭宇幻探索了基于 Sl'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三维分析,提出系统提升教学供给端、需求端和中介端有效性的理论机制2019以《旅游民族学》课程为例,发现利用学习通等移动互联端软件能够提ICJ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方便教师进行过程管理

少数学者在研究方法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等实证分析方法马秀麟等2016采用调查问卷比较了单独采用MOOC教学和Sl'OC教学的学习效果,强调建构面向学生个体的实时反馈机制对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姚林香和周2018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校网络教学的普及和深入情况,设计了完整的Sl'OC混合教学模式方案

现有文献可能扩展的空间是1.关于线上线混合模式在经济学专业和课程中应用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人多关注MOOC+S1'OC混合模式的教学机理探究和体系梳理,部分文献将这一线上线混合模式用于各类课程中,但是经济学课程具有概念繁多、原理逻辑性强的特点,如何采用线上线混合模式进行课程建待研究的课题;实证方法用于分析线上线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文献相对较少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多为质性研究,通过引入小同视角来完善原有教学理论与范式,较少文献采用规范的计量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

3SPOC模式建设宏观经济学“金课”的实施步骤

采用MOOC+S1'OC模式建设《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体系框架如下:

3.1实现《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日标

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的定位转变为“思维培养型+能力训练型”课程,通过线上平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线课堂侧重训练学生采用经济学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打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并培养经济学思维

3.2构建《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以广度为基础,深度为进阶”的教学内容体系

采用线上平台继续发挥传统宏观经济学全面覆盖知识点的优势,同时采用课程导引和线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题库、案例、实验与视频等多种手段把零散知识点构建为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章节和知识点乙间的逻辑联系;同时设置同一知识点的学习层次,注重知识点背后的经济学木质梳理

3.3采用“引导、指导与督导”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来保障《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构建

实现综合性教学方法改造来缓解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时的枯燥感和理解困难(首先,串联知识教学法通过案例解释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基木知识点;其次,案例教学法引入宏观经济学相关经济热点问题并进行分析,让宏观经济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次,分层教学法按照学习深度进行分解,将概念和原理层面的学习放在线上,而线则着重解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层面的学习,满足小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4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无中心、分享化、主动性”的教学手段改造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和“学习通”等移动端交流平台进行分享学习法,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实体课堂的时空局限,在无中心的交流平台中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宏观经济学》线上线混合式“金课”的“过程化考核”的考核方式

充分利用MOO(平台的线上测试和线上数据记录功能实施“过程化考核”,扭转传统《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考核方式的单一性,鼓励学生通过同伴互评等方式增加学习主动性,确保“知识、思维、能力”的教学日标的实现

4、课程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宏观经济学》开展基于S1'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人人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人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线课堂上师生乙间的互动性人人提局,学生的到课率达99%

在项日实施期间,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课堂效果监测,分别是学校督导测评、期中学生效果反馈与期末评教系统反馈,受到良好的效果(其中,期中学生效果反馈是通过问卷星发放的问卷调查形式来获取,除了宏观经济学Sl'OC课程学习的木班同学外,测试群体覆盖经济学院四个Sl'OC实验班级,并根据反事实分析框架设置Sl'OC教学实验组和非Sl'OC教学控制组,其中同收有效问卷为33份,其中S1'OC实验组学生人数126名,控制组人数209名、从初步统计结果来看,认为S1'OC学习提升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占比为99.40%,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的学生占比为99.1"0 ,认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学生占比为99.7" o ,认为提升实验分析能力的学生占比为98.8%、表明Sl'OC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然,杨成Sl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42-47,67.

[2]曾明星,李杜平,周清平,颜一鸣.“翻转课堂”教育场域主体异质性、惯习冲击与价值建构.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186-19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