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教学实践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实践

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探索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3/23 阅读数:624

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探索

摘要在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到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较以往更加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跟随时代趋势,合理完善自身改革,积极响应社会要求,按照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内在联系的文化整体,增进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探索

1研究背景

2001年以来,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一直在增加,研究内容也更加全面深入,研究文献的数量也在不断突破。新兴的改革必然会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课程改革的阻力仍然存在。作者搜索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发现新课程中有大量相关文献。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许多研究者指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大多数研究仅限于某一学科和某一领域的课程改革。本文试图总结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对现有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研究情况概述

通过对现有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的收集整理,全面客观地展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侧重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新课程改革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只是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相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之外做更多的工作。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行为,这将给中国教师带来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和领导者,教师应掌握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查分析、探究实践和自主学习。在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课程改革对教师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决定了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阶段,教师更应积极改变观念,学习新课程的概念,国家也需要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

(2)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在多方面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构课程框架。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一套完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教学大纲,反映了中国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从底线来看,它反映了对每个人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和维护,是对人类尊严的肯定和对个体的尊重。同时,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个体,而不仅仅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发展不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而是一个全面和谐的发展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多地关注人的能力、素质、个性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涵盖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它实现了知识获取、思维训练和健全人格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人类发展目标的整合。学生积极参与并愿意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有更多机会在课堂表达自己的言论,这充分说明了新课程改革尊重和肯定了人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的重建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对过去师生关系的超越,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师生关系中的权力和服从,建立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推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力,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范例,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勃勃生机。

(3)从教学理论建构分析新课程改革

教学不仅是给予知识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传递知识与发展技能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积极和个性化的学习。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改革教学组织的形式。长期以来,中国的课程传统是制度性的,“它不是一门学习的课程,而是一门规定的课程”,课程体系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自由。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科学的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改革它、赋予它新的内涵是当务之急。

3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3.1对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反思

十多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在很多方面研究和探索了课程改革。事实上,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改革也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主要归纳如下: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改变社会、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计划自己的课程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比如高中生对社会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规划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在学校方面,对于学生想选修的课程,学校的教师、设备、场地等难以全部满足。在社会方面,高考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现象”,不利于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远远少于城市。所以,新课改的方向是对的,我们需要为之奋斗,但是在短时间内实现“标准”是不现实的。课程改革只是出发点,没有尽头。

3.2新课程改革研究的不足和前景

第一,研究缺乏统一规范。例如,在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数据收集阶段,笔者更加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概念,但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没有考虑改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统一的专业设计研究内容,自主研究和研究无法形成整体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只是一家之言。因此,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方法应该多样化,随着科学理论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课题之间的合作程度应该加深。学术与非学术、专业和非专业研究之间的分工日益明显,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越来越需要经过系统学术培训的人才,这样研究才会科学化、学术化。研究对象协调性低、研究方法简化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发展。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如果这种广泛而松散的研究方法仍然在不同的研究者之间使用,将成为制约改革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二,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研究除了向学生和教师证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外,还应该注重研究教师的培养。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而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小,特别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平台,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缺乏理性评价和深刻解读。在新课程改革研究中,一些学者从哲学层面给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有一些学者从教育和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虽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改革,但缺乏对改革动机的更深层次的解释,缺乏关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制度化或常规研究。此外,课程改革绝不是纯粹的国家教育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发展问题。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国内改革与国外课程改革的差异,并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建立更加合理、完整的教育体系。课程改革是复杂的,课程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4).

[2]肖磊,靳玉乐.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检视:异域学者的观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3]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

[4]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J].中国教育报,2005-OS-28.[5]张荣伟.我国基础课程“十年课改”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6]陶青.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7]王嘉毅,赵志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0(11).[8]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9]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石欧,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而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施良方.课程理念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