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教学设计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精益德育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5/18 阅读数:650

高职院校精益德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德育内容的职业性、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德育途径的二元性、德育力度的薄弱性等特点,在高职院校实施精益德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素质全面提高的内在需要。精益德育具有主体客体的完整性、教育过程的系统性、教育载体的实践性、教育目标的生活化等四个方面的内涵,因此在实施中要注重与本校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其内涵与外延,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益德育;特殊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目前,相对于本科以上层次的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素质要略低一些,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特殊性,德育工作被赋予了新的目标与内容,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1德育内容的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强化以职业道德为主导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还需要强化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加强学生实习、实训阶段德育,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现场领悟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修正奋斗目标,用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在道德素质方面,突出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在人文素质方面,把专业技能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在心理素质方面,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等重点内容。

1.2德育对象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停留在大专层次,在招生录取等方面处于劣势,无法吸引高质量的生源,造成了德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现在:一是生源的多样性。目前,高职院校录取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普通高考录取、单独对口招生录取以及提前招生录取。随着提前招生录取以及注册入学的开展,高职院校的生源变得更为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学生自信心不足。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么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要么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放弃民办本科机会,这些学生从总体上来看,普遍缺乏强烈的自信心、进取心。三是学生情商不高。很多高职学生娇生惯养、集体观念淡薄、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力不强、意志力薄弱。

1.3德育途径的二元性。高职教育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定的办学宗旨决定了特殊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广大高职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很多学校在二年级就开设顶岗实习课程,三年级绝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公司参与社会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打上了深深的“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与实习单位融合”的二元途径的烙印。与本科院校以学校德育为主、校外实践活动德育为辅的形式相比,高职院校必须“两手都要硬”,既要抓校内德育工作,还要抓实习单位德育工作,加强学校德育载体与地方社会载体的对接,实现德育途径的多元化,才能培养出与地方经济结构相匹配、与企业文化平台相对接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4德育力度的薄弱性。这种薄弱性体现在: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德育的关注度不够。无论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投入还是民众的热情,都不可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政府的投入上,无论是政策面还是资金面,均没有体现出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第二,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存在缺陷。近年来,面对高职教育规模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生源素质逐渐下降的现实,原有那套依照本科院校设立的德育教育模式依然继续使用,无法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第三,新生高职院校发展过快。近十年来,新生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是其在德育体系构建、师生重视程度、“两课”教师、其他政工干部的能力、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还具有一定的薄弱性。

2、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实施精益德育

2.1高职院校实施精益德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道德素质水平体现社会文明程度,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具体要求,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分配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现有德育工作模式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尚达不到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目标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保障。因此加强高职德育工作改革,实施精益德育,正确解决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冲突,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对人才道德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目标的客观需要。

2.2高职院校实施精益德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主要任务是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高职德育工作内容的职业性与德育途径的二元性来看,高职德育工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高职学生培养全过程;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高职德育工作力度的薄弱性来看,其现有的德育工作模式与能力不仅无法实现德育工作内容职业性和途径二元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较高要求,甚至达不到基本的德育合格标准。因此,切实加强和改革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从其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精益德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

2.3高职院校实施精益德育是个人素质全面提高的内在需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体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崇高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要求有教无类,机会均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培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德育工作必须摈弃现有德育工作模式,立足于德育对象特殊性,实施精益德育,因材施教,使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内化为学生坚定的信念与价值取向,外化为学生高尚的实践行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精益德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精益德育就是运用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组建德育平台对所有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说,第一层含义就是运用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尽学校所能”是精益德育的最大特征;第二层含义是德育对象涵盖所有学生;第三层含义是德育范围内的所有学生都会获得“精致”的德育,从中获得德育收益。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主体客体的完整性。精益德育的基本理念是立足高职院校实际,强调教育的主客体完整性,充分发挥德育主客体的能动作用,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一是德育主体的全员参与,除了学生工作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校、院传统德育工作者外,精益德育还将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专业课全体教师、宿舍管理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德育主体体系。这些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各部门工作人员一个热情的微笑、善意的提醒以及亲切的关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二是德育客体的全体参加,从客体方面来看,精益德育强调的是“一个都不能少”,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在德育的海洋里充分汲取科学思想的养分,在德育主体全员覆盖条件下,通过集体教育、分组教育以及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真正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受到德育教育。三是主客体的直接接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精益德育要求德育主体把足够的时间放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通过“一对一”、全程参与的方式,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将符合社会规范的理念、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构架。

3.2教育过程的系统性。精益德育倡导精准教育,教育过程有别于传统德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性体系,主要体现为教育的连贯性、监控性与反馈性。首先,教育的连贯性要求德育工作全程介入,这也是精益德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切入点。介入的方式是将德育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课堂学习、宿舍生活、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精益德育通过将以上相对独立的点有机链接起来,实施贯穿整个学生生涯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其次,教育的监控性就是德育工作进行过程监控,提升德育内化程度。监控系统是全方位全天候的,任课老师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内化,政治辅导员、团委老师、班主任加强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德育内化,宿舍管理人员加强学生在宿舍系统内德育行为规范的养成,学生资助系统老师加强学生在资助过程中的德育内化,后勤系统的工作人员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饮食活动中的德育行为内化,与学生有交流的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加强学生在所涉及方面的德育内化。最后,教育的高效反馈是实施精益德育的必要补充手段。传统的德育缺陷之一就是各教育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在各环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差较大。通过各教育系统高效的反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综合德育情况,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3教育载体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自开展以来,经过长期的改进、完善与积累,形成了一套形式丰富多样的工作载体体系,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青年学生的兴趣点逐渐发生了转移,传统的德育手段己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笔者所在的南通职业大学精益德育研究团队20129月做了基于AHP的高校学生思想引领载体最优决策实验,选择了“吸引力、思想上认同、行为上实践、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等四项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确立了指标之间的权重,建立了AHP数学模型,运用随机抽样调查法收集相应数据,最终经过计算得出青年学生认为具有良好效果的德育载体,排序为:社会实践体验、新媒体运用、文化陶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两课教育。鉴于以上实验结果,精益德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选择与运用侧重于社会实践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强调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及其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地内化社会道德要求,更好地强化自身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丰富自身的道德经验,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3.4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长期以来,德育目标“高大全盛行,重视未来的目标,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导致学生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均衡,即出现完整的、高度的道德认知,贫乏的道德情感,扭曲的道德行为。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是传统德育工作的通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益不高、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精益德育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返回现实生活,让学生回归到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促进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精益德育倡导的教育目标生活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将德育目标转化为日常的生活行为,“看得到、摸得着、做得到”,便于操作实施,易于培养养成。

随着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现,原有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弊端,需要及时予以改进。精益德育针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在教育主客体、教育过程、教育载体、教育目标等方面紧密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际相结合,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各高校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切实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将精益德育的内涵内化为具体院校的德育工作方法,不能走生搬硬套的统一化模式;二是不断丰富精益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其科学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精益德育内涵;三是有重点、分步骤实施精益德育,各高职院校可以采取试点的办法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蔡连玉.道德教育中的编码、解码与抵制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2).

[2]杜月菊.关于高职德育的职业特色建构[J].职教论坛,2005(4).

[3]王占锋,柳国强,程相娟.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德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8(3).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