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教学设计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2/1/13 阅读数:392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其被引入教育领域,远程教育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基因载体。长期以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育机构和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这与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种便捷、有效的工具能够让教育机构与教师真正并且及时地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教学整体把握、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能。

远程教育平台上记录、存储了学习者的一切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学习行为数据,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得出学习者的学习偏好与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推送以及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整体安排,并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因此,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角度看,远程教育能够提供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而契合了这一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战略在为远程教育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在变革取向上为远程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远程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互联网+”所指向的教育变革价值取向还有一定差距。“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如此,中国远程教育之前发展所坚持的在既有教育框架内强化完善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1.知识观与教学法需要适应知识生产、传播、进化和分享模式的变革

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人们关于知识存在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知识产业链的重组,它促进了生产、传播过程的变化。实现了知识生产渴望达到的知识民主化,打破了科学家的技术统治,并在精英知识观与大众知识观的选择上实现了一种新的知识标准(尤洋,2013)。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的变化,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发生的最为显性的变化。xMOOC 突破了大学承担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完整链条(过程), 部分地实现了流程优化与再造(韩锡斌等,2013)。显性变化之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知识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相比传统知识观中更注重普遍化的知识、中立化的知识、分科化的知识、累积性的知识,随着知识霸权被解构,现代知识观更注重境域化的知识、价值化的知识、综合化的知识和批判性的知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确定性和价值无涉的神话被打破(郭晓明,2003),更加重视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

课程对知识的处置直接关系到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教育中的命运(郭晓明,2003)。中国远程教育在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上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普遍停留在普遍化知识、中立化知识与分科化知识的阶段,课程设计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即便在主要面向成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时,也忽视了成人学习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坚持专家教师的权威,其教学策略与方法以知识传递型策略和行为主义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实施中很少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加以考虑,从而限制了高阶学习目标的达成。所谓采取的混合式教学,很少能够把学习者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和积极建构者加以考虑,更多地是把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看似给学习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但从实质上来说, 除却学习手段的变化和可选性增多外,在教与学上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变化。

2.教育服务需要形成“互联网+”的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

“互联网+”的第一层意义在于“+”连接的数据,连接一切的要义在于连接一切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马化腾,2015); “互联网+”的第二层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与合作,推进跨界融合。“互联网+”的落脚点是要形成新的发展业态与产业形态。“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在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推动下,教育的连接与融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行业内不同教育领域间以及不同教育机构间的连接与融合;第二是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融合、渗透。这种连接与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引起服务模式的变革。

中国远程教育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有限的资源传输覆盖到了更为广阔的范围和人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生态体系的生态承载力。而当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目标对教育的生态承载力提出新要求时,单纯依靠技术支撑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改革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与服务模式,以内部要素重新组合优化实现创新,以服务模式的创新盘活现有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互联网以其协同共享的连接能力为教育注入了新的要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服务模式也应该走向公共服务的新范式。但现有中国远程教育的服务模式基本延续了单一机构的相对封闭服务模式,学生被限定在单个高校或教育机构中,教师也多以本校、本机构的教师为主,课程也已本校自建为主。虽然在远程教育的实践中,也有不同机构之间共建共享课程,但受制于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限制,服务模式的创新相对依然较弱。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