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原(教育仪器设备)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专业权威期刊。历时30年,勤耕不辍,不懈努力,致力于服务教育改革,构建交流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传承实践理性,促进行业发展和进步。本刊介绍和研究国内外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之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和互动的实践经验,引...>>更多

课外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课外天地

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需要和历史必然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2/4/9 阅读数:482

发展在线教育是时代需要和历史必然

摘要:学界对在线教育长期存在争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将这一争议进一步放大。争议的焦点是在线教育的质量,其本质在于对技术与教育关系看法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开展在线教育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时代需要和历史必然。信息时代知识载体和媒介的变化,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生产方式、呈现方式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学习和教育的变化,在线教育恰是这些变化的必然体现。这即是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推动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同样,化解人才培养悖论、赢得大国竞争和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发展在线教育的现实需求。在底层逻辑和现实需求的支持和推动下,发展在线教育不应以替代线下课堂为目的,而应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求,实现推动教育变革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更高目标。在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应该向线上教学看齐,采取双线教学模式线上线下交换授课制,进而打造混合式教学的新常态

关键词: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新知识观;人才培养悖论;T型人才培养模式

表面上看,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是对线下教学的暂时“替代”,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线教育从来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在线教学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替代课堂,而是为了超越课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之所以要抓住疫情这个契机,主要是为了减少无谓的争论,降低变革的阻力,通过这次实践经历快速提升社会对在线教育的认识程度。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时代不同了。过去知识主要存储于纸质书本之中,并通过纸质媒体传播扩散。现在信息和知识主要存储于网络和数字媒体,并首先通过网络和数字媒体传播扩散。纸质书本已退居次要位置。由于人类记录、存储、传播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难以被语言文字表达和记录的信息与知识,几乎可以事无巨细、毫无遗漏地被数字媒体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快速复制、分享与传播,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因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知识生产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因为用文字符号表达、整理各类知识是一项专门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需要依靠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才能完成。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与知识的表达和分享有可能不再必须通过文字符号的中介,而可以通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实现,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众多网友共同加工成型。于是一类新的知识类型出现了,这种新的知识类型被称为“软知识”。软知识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知识,是未被完全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是通过多种媒介(而不仅仅是文字符号)共同表达的知识,是产生快、更新也快的知识。与软知识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被专家学者加工整理过、被结构化和系统化、以文字符号形式写进各种教科书和经典著作中的“硬知识”(王竹立,2017;王竹立,2019b;王竹立,2019c)。

在这样一个软知识层出不穷且快速更新的时代,只学习书本中的“硬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书本知识的形成过程、书籍的编撰发行周期,相对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已经越来越显得滞后、落伍、与现实脱节。今天的很多信息和知识,甚至必须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新型媒介才能很好地表达,而无法单靠语言文字和简单图形就能表达。因此,仅仅以纸质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的传统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人类学习需要从读书为主,向读“网”为主转变。

在线教育在培养“T”型人才中大有用武之地。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线开放课程更适合通识类课程,而不是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还应以线下教学为主。但在线学习培养出来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则对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建议,大学应多开展通识性在线教育,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加各种专业领域的项目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掌握专业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为未来应对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郭文革(2018).教育变革的动因:媒介技术影响[J].教育研究,39(4):32-39.

[2]朗读君(2020).教育部:在线教育将成常态!网课学习成果公开,学生被划分为五类?!你家孩子是哪一类?[EB/OL].[2020-06-27].https://www.sohu.com/a/397094185_263510.

[3]李芒,孔维宏,李子运(2017).问“乔布斯之问”:以什么衡量教育信息化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3-10.

[4]李芒,石君齐(2020a).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开放教育研究,26(1):14-20.

[5]李芒,段冬新(2020b).历史的会师点:教育技术的学术繁荣[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2):3-10,19.

[6]李芒,张华阳(2020c).抗疫之中话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4):8-15.

[7]刘振天,刘强(2020).在线教学如何助力高校课堂革命?——疫情之下大规模在线教学行动的理性认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8(7):31-41.

[8]马和民,王德胜,尹晗(2019).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学是一门“娱乐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7(5):56-66.

[9]彭湘华(2020).人脸识别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在线考试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1):185-187.

[10]戚耀琪(2020).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质量监管不可忽视[J].人民之声,(3):40.

[11]人民网(2018).中国慕课数量世界第一在线可听院士讲课[EB/OL].[2020-06-27].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8/0119/c1006-29775311.html.

[12]尚俊杰,张优良(2020).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J].人民教育,(6):50-52.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